2)第二百六十三章 保定之行_大明政客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宗是保定府高阳县人,高阳县距离京城三百余里,在保定府城的东面。

  从京城出发,快马加鞭,不过两天的时间,就可以到高阳县去。

  临出发的时候,苏天成想到了很多。

  孙承宗的名气是很大的,万历年间的榜眼,督师辽东的时候,屡屡建立功勋,最为主要的功劳,是经过数年的努力,布置了一道坚固的关宁锦防线,从山海关到宁远到锦州,成为了后金骑兵不能够逾越的障碍,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,始终都没有能够突破这道防线。

  这条防线,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,也基本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。

  孙承宗督师辽东的时候,重用了一大批的忠直的文武将才,加之他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,所以说,在朝廷里面的威望,是非常高的,就连魏忠贤,权倾朝野的时候,都想着拉拢孙承宗。

  可孙承宗的仕途,也是有些坎坷的,四十二岁的时候,高中榜眼,授翰林院编修,一直在翰林院十年时间,五十二岁擢升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,后来任左春坊左中允。詹事府是太子读书的地方,左春坊左中允不过是正六品的品秩,主要就是教授太子读书的。

  到了1620年,朱由校登基,这个时候,孙承宗已经五十八岁了。

  1622年,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,兼任东阁大学士,此时才迎来了巅峰时刻。

  可惜因为魏忠贤的专权,1625年,孙承宗请辞归家。

  到了1629年,也就是崇祯二年,官复原职,以原来的官职,加任少师、太子太师,吏部尚书,中级殿大学士,奉旨赴山海关督理军务。

  崇祯四年十一月,因为大凌河兵败,朝廷争执不下,孙承宗主动承担责任,辞官回归故里,这一年,孙承宗已经是六十九岁了。

  到了崇祯六年,孙承宗已经是七十一岁的高龄了。

  人生七十古来稀,孙承宗这一生,已经经历太多了,面对着这样的长者,苏天成是不敢有稍微的懈怠之心的。

  孙承宗出任中兴学社的负责人,一定有着巨大的号召力,这是不用怀疑的,而且皇上也有旨意,请孙承宗上任。

  但问题也是存在的,保定距离南京,路途遥远,人老了,都是思念故乡的,俗话说得好,叶落归根,七十一岁的老人,千里迢迢,赶到南京去,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了。

  朱由检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,但苏天成不得不考虑。

  他不是很熟悉孙承宗的秉性,依照他的计龗划,可以让孙承宗带着家眷,悉数赶赴南京,不要有那么多的忌讳了。

  中兴学社,必须在南京成立,其余地方是不行的,影响力太小了,这也是大明朝特有的环境所决定的。

  南方是士子很集中的地方,而且南方的学子,水平普遍高于北方的学子,从富裕的程度来说,北方也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7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